谁说学习没有捷径,10分钟教会你学习的“套路”
如何学习才能更高效,作者分享了几个学习方法,一起来看。
上一篇文章 《不知道这一点,那么多书白看了》中,我们针对“知识焦虑”的问题,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带着问题去学习。
但是,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会产生那么多的问题,学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有没有更便捷、更快速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是的,今天我就是来带你们“走捷径”的!
说起捷径,很多人都不屑一顾,以为是耍小聪明。但实际上,在很多领域我们都有“近路可抄”…
这里的捷径,其实就是所谓的“套路”。
套路是啥?
“我走过最长的路,是你的套路”…
不不不!这儿的套路是指,更加科学、有效的掌握知识。
我们的“套路”就是根据“二八定律”的原理,找到学习知识的“关键因素”。
首先,我们得将知识进行分类。
而知识呢,大多分为这三类:
每一类知识,都有不同的“套路”…
下面,我先告诉你,知识类知识的学习套路。
首先,什么是知识类知识呢?
它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专业知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
财务知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消费者心理、市场营销等等都属于知识类知识。
相信大家都听过“帕累托定律”,又名“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
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比如,20%的顾客带来80%的业绩,20%的强势品牌,占有80%的市场份额。
在知识类知识里面,核心的20%在哪呢?
知识类知识的核心20%就是“基本概念”,只要学习和掌握基础概念就能解决80%的问题。
那为什么只需要掌握基础概念就能解决80%的问题?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在某一领域学到100分。
假设你开始管理一家公司,需要了解设计、财务等从未接触过的专业。但你不需要把他们都做到100分,因为你既不用自己操刀设计,也不需要进行财务演算。
你需要的,只是把它们做到80分;只需要看懂财务报表,更好的管理公司;你只需要知道什么是美,如何与设计师沟通。
在长期的学习中,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刚开始接触一个新领域时,你的学习是非常迅速的;但是越到后面,花同样的时间精力,获取的东西却越少…
这也就是为什么从1-80分要比80-100分容易得多。
如果你死磕这个领域,千辛万苦做到100分,而我把同样的时间用来掌握基础概念,在两个领域都做到了60分。
之后我发现这两个领域之间能够相互关联、连成面,那么我的知识面积将会是60 X 60=3600;如果三个领域60分呢?60 X 60 X60 = 216000 ,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了。
现在是一个多维度竞争的时代,我们需要掌握多维度的思维和眼光,那么就需要快速在一些领域里做到60~80分。
这里的“套路”就是认真学习好“基本概念”。
学习知识类知识,可以分为6大步骤,下面跟着我慢慢来看:
你说,自己学了很多很多…但从来不知道怎么用,甚至学完就忘,就像大学期末考前的突击复习。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你的脑袋里根本没有一个系统的框架!
你的知识就像一个办公桌,系统的框架就是收纳盒。当你没有系统框架的时候,新学的细碎知识根本无处安放,这些知识越来越多…堆积在一起,最终变成了一个杂物堆。
那到底要怎么形成系统框架呢?
在学习之前,先整理基本大纲框架,把需要学习的概念一条条列出。这不仅能够帮助你形成框架思维,还会有小小的成就感。
以下几个方法可以帮你整理基本大纲:
走到最后一步,你会发现,其实并不是每一本书都需要去看,也不是每一页都要平均用力的看。
你需要做的只是,找到思维导图里的基础概念,一个个去死磕。
正是这些基础概念和信息,最值得我们一字不落地阅读。
但却有80%的人做不到,这是一种稀缺能力!
也许你会想:
两千年前您这样说我信,但现在信息爆炸,还一字字读完我得先活满上下五千年呐。
那么我告诉你,事实是,爆炸的不是信息,而是垃圾信息!
真正有用的知识是需要时间去沉淀和验证的,真正值得你一字一字阅读的信息,少之又少。
我希望你阅读的,是从经典书籍里面筛选出来的重点信息,这些概念和信息都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实践的考验。
在一字不落地阅读这些信息后,再尝试用自己的话重述知识。理解了这些基础概念,才能做好接下来的步骤。
阅读专业书籍最忌讳一味追求速度。
不吹不黑,我看书奇慢无比。
用我朋友的话说,经常看着看着就开始“发呆”。其实,每当我看到某个有用的知识点或概念,就会立刻停下来。
因为我需要找到有用到这个理论、概念的例子,没有5个绝不善罢甘休。
我为什么非要和自己过不去呢?
因为我们早就能在互联网上找到几乎所有的信息,现在,真正导致人与人之间知识水平差距的,往往并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间的联系。
知识就像一座座城市,只有用一条条高速公路连接起来才能繁荣发展。交通网络越发达,城市也就越繁荣。
所以,每当我看到一个也许有用的知识,就会开始思考,在实践中有哪些现象或例子,可以用这一点来解释。
如何建立高速公路呢?我这里有两个方法:
纵向拓展
纵向拓展就是同样的知识、模式在其他知识领域的应用。
我们可以用以下几个方法进行纵向拓展。
比喻法
比喻法其实就是…让想象力自由飞翔,把A和B联系在一起,但其实他们…互相一点都不熟
比如我把学习知识比喻成搭建城市,每座城市、每栋大厦就是一个个概念的集合,而知识之间的连接就像高速公路一样把城市连接在一起。
类比法
类比法是基于两件事物之间的共通点,借助B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A加以修饰。
比如我在看到“人的爬行脑更加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时,就会想到乔布斯在发布第一部iPhone时,并没有说这是智能手机,而是类比成“一个大屏幕iPod+一个手机+一个上网设备”,这样就更加形象、让人记忆深刻了。
在学习编程时,又能用刚刚学到的“视觉化”概念,把编程中的前端和后端类比成餐厅的用餐区和后厨。
纵向拓展其实就是将不熟悉的知识和熟悉的知识之间架一座沟通的桥梁。
横向拓展
横向拓展需要在知识周围建立联系。知识从来不会孤立存在,与此类似的结论还有哪些?是哪些地方类似?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同一时期还有哪些其他发现,同一个发现者还有哪些发现,在同一个领域里还有哪些发现?围绕这个结论还有哪些其他的事情?
比如,一说到现在面临的雾霾,我们就能联想到曾经的雾都伦敦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甚至是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
你现在学习的这个知识点、这个概念并不是终结,如果再多反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或许你能获得更底层和本质的知识逻辑。
正如前面说到的“二八法则”,我相信大家都能很容易举出二八法则的例子,但是你有没有思考过,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二八法则”?
比如现在很多人都运营公众号,但是排名前20%的公众号可能占据了80%的流量。
你说这些公众号做得比较早,沾了红利期的光。
但如果我们理想化一点,让公众号平台的一切重新开始,甲和乙进入平台的时间是一样的,在一开始,他们的阅读量是相差无几的,但最后乙却占据了头部流量…
让我们来看看他们这段时间的轨迹:
咦,这不就是“复利效应”吗?
事件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不断循环。
就是这样,通过一步步思考,我们从“二八法则”慢慢发现它背后的原因是“复利效应”,这是多么美妙的过程呀。
当接触一个新知识和概念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定义、产生联想联系,更重要的是去思考怎么把这个知识点用到生活工作当中,这就是所谓的知行结合。
因为很多人并不是缺乏知识,而是遇到问题的时候,脑袋宕机,想不起来应该用哪一点。
而提前模拟实际情况,设想将来你可能会用这个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就可以让你形成一种“自动触发”——遇到某个问题,立即联想到相应的知识。
比如前面提到的“复利效应”,复利的本质是:事件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公式是B=A(1+利率)ⁿ。
那么我们将这个理论运用到公众号运营当中,这里面的关键行为是“分享”,而这个行为的产生的关键是文章足够好(也就是我们公式里面的利率),另外一个影响复利效应的因素n次方就是执行次数,也就是发布次数。
所以造成复利效应的核心关键就是:足够好的文章 + 足够多的发布次数,只要坚持下来,迟早会等到临界点爆发的时候,实现跨越式发展。
这就是将我们学习到的理论运用到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例子。
如果花了 199 元,听别人讲如何财务自由,自己却什么都不做,只会让别人的财务更自由。
如果一个人只是口头上的学习者,不发散、不实践、不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你只是,看起来很勤劳!
正如前面说到,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本身并不稀缺,掌握这些知识再去实践才是最关键的一点。
我们不单要学会输入,更要学会输出。
你可以选择演讲、写作、实践(可用MVP策略)进行输出,将学到的知识输出出去,只有这样,这些知识才算是真正内化。
最后,再来进行今天的知识点复习,学习知识类知识的六大步骤什么呢?(敲黑板)
下期预告
由于篇幅的关系(打字打到手酸…),关于“技能类”知识和“思维类”知识将会在下一期文章讲到。
作者:邓棱尧 Curry,微信公众号:“一席尧言”
本文由 @邓棱尧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李叫兽的文章学习得不错
挺赞的,收藏了!马上应用。
1.找实力印证并发散,2.需要输出才能内化。这二点深有体会,赞
说的挺好的,学习
相信你也看过托马斯的《如何高效的学习》
高效学习套装4册:刻意学习+练习的心态+如何高效记忆+如何成为一个学习忍者 是这个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