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作品集的12个技巧:你需要一份更加专业的作品集

3 评论 67207 浏览 144 收藏 16 分钟

本文作者将结合自己的经验,与大家系统性地分享一下作品集的设计思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enjoy~

提到作品包装最常见的分为平台型作品包装和作品集包装,我们今天一起探讨的是作品集包装思路。随着用人单位对设计师的要求逐渐变高,设计师的竞争压力自然不小,为了给面试官更好的整体印象,设计师在自己作品集上面也是耗费不少心力。

下面我结合个人的一些点滴经验为大家系统性地分享一下作品集设计思路,希望对初入行业的朋友有所帮助。如果是设计老司机请忽略,如有不足之处希望大家留言补全和指正。

目录:

  1. 设计作品集的目的;
  2. 关于作品集导出格式和表现形式;
  3. 作品包装展示思路;
  4. 作品展示模版设计技巧;
  5. 如何控制作品集中的配色;
  6. 作品集排版字体如何选择;
  7. 作品展示中的注意事项;
  8. 适当包装切勿过度;
  9. 适当添加项目背景和设计思路;
  10. 重视封面封底的设计;
  11. 不要忽略这些细节;
  12. 良好的习惯给你带来好运。

01 设计作品集的目的

作品永远是设计师最有力的证据,工作经验可以作为一个量化的参考指标,能否成功获得面试官的青睐,作品集是关键性的因素之一。

设计作品集是为了更好地展示作品,引导面试官对你的专业综合能力作出判断。一份好的作品集不仅可以充分展示设计师工作经验的验证结果,还能看出设计师的态度和专业沉淀。

因此,你需要一份更加专业的作品集。

02 关于作品集导出格式和表现形式

最近经常遇到一些设计师咨询作品集用什么软件做、要不要做成一长条的展示图、需要做成 PPT 还是 PDF 等等问题。

对于设计师来说设计作品集最方便的可能还是我们最熟知的各类设计软件,比如 PS、AI、Sketch 等等。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版式设计和细节处理,如果采用 PPT 类软件设计,相对于大部分设计师还是没有这么熟练的。最终导出格式建议采用 PDF 格式,我们可以通过设计软件自身就能快速地导出 PDF 格式,或者将你的设计稿合成一份 PDF 格式即可。

作品集排版布局尽量采用横版形式,虽然很多设计师喜欢平台型作品包装形式,做成一长条展示图。但是这样可能会造成文件过大、不利于全屏观看、翻页观看体验不好、版式设计难以统一、长度范围难以控制等等问题。

03 作品包装展示思路

作品集是为了引导面试官对你的专业能力进行评估,我们自然是希望结果是美好的。在展示作品上面要进行合理的分类和排序,扬长避短。

作品包装展示时要分类展示,突出自己是个多面手。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将最强关联的作品分类放在最前面,其次是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日常练习的零散作品放在最后。

挑选作品时宁缺勿滥,近期产出的质量越高的越靠前,视觉表现力较好的练习作品作为压轴呈现,这样开始和结尾都是精品。

04 作品展示模版设计技巧

很多设计师习惯在一些素材网站下载模版或者索性就简单地找个样机进行贴图,作品自身反而没有被很好地展现出来。我们需要养成制作模版的习惯,结合作品设计出定制化的展示模版。

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模版制作流程和技巧,希望带给你更强地动手能力。

05 如何控制作品集中的配色

如果你对于色彩的把控不能运用自如,那么在作品集设计的时候就要适当地控制不同色相的运用。字体颜色的选择尽量以无彩色系为主,如果你要为其添加颜色,可以先确定一个标准色,然后通过饱和度和明度的变化确定 1~2 个辅助色。

底色尽量以白色或者浅色为主,如果要添加深色背景需要结合整套作品的配色情况慎用,因为色彩之间相互作用会对作品造成影响,运用不当容易让作品集变得花俏。深色背景以黑色搭配也是比较推荐的处理方式之一,黑色的包容性可以更好地凸显作品。

06 作品集排版字体如何选择

排版时字体颜色的选择是为了更好地控制视觉风格,字体的选择是为了更好地呈现内容。推荐使用字体以非衬线字体为主,可以更好地提高阅读效果,特殊情况下可以选择衬线字体。尽量避免运用花式字体,不仅影响内容阅读,设计把控力也比较大。

字体样式的处理需要慎重,不要对其运用过度,拉低作品整体质量。利用黑色、灰色、浅色进行信息层级的区分,可以适当选择粗体和常规进行对比。

07 作品展示中的注意事项

细节的处理往往最容易被忽略,我们一起看看这些是否被你所熟知,欢迎大家继续补全更多容易遗漏的细节。

(1)作品展示不宜过小且排版密集,这样基本也看不清你作品的设计亮点。整套产品界面放入作品集时可以精选部分主界面和视觉效果较好的界面进行展示。

(2)作品包装不要过度使用倾斜样式和透视过度的包装手法,这样面试官没办法看清楚你的作品细节,而且歪着头看也很不舒服。

(3)作品展示可以不采用样机,如果要用样机就选择最新的样机包装,让作品也能与时俱进。

(4)应用图标或者设计组件等不要重复展示,例如展示应用图标只需要展示一个,辅助项目背景和设计说明即可,无需将各种应用场景都展示出来。

(5)设计元素适当小一点也许显得更精致,只要不影响阅读体验就好。

(6)各种组件、标注、规范等可以省略,这些你面试的时候可以把成套的设计规范给面试官过目一下即可,放进作品集中意义不大。

(7)交互原型可以省略展示,只要有高保真视觉稿就好,因为你面试的是视觉岗。如果要体现出你的交互设计能力,可以利用一些第三方工具制作 demo 给面试官过目,效果更好。

(8)真实还原设计稿,不要重复性地采用相同的文案信息、配图等,更好地体现出自己的专业度。

还有更多地细节希望大家可以交流探讨,精细化的设计需要不断地发现细节,优化细节。

08 适当包装,切勿过度

为了提高作品集整体的设计感,适当进行包装设计是很必要的,但是不能为了放大包装的力度,而忽略作品本身。在进行包装设计时不要装饰过度,让装饰元素影响作品自身的呈现,要分清信息呈现的优先级,内容本身才是你需要凸显的,要善于利用包装来强化作品本身的设计亮点。

作品包装容易过度的情况:

  1. 过于炫酷的背景、与设计稿相互融合的背景、配色过于刺激的背景等等背景设计的过度;
  2. 装饰元素所占面积大于展示作品的比重,将用户的注意力分散;
  3. 不要见缝插针,到处都是各种装饰元素,适当的留白可以增强画面透析感;
  4. 样机的运用不要五花八门,也许统一一种风格的样机整体视觉效果更加协调;
  5. 样式运用过度,如果可以利用 1~2 种样式达到信息层级的区分就不要采用第三种;
  6. 还有更多包装过度问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希望大家多多交流一起优化。

09 适当添加项目背景和设计思路

对展示的作品进行项目背景、设计思路等描述将有助于面试官做出更好地判断,比起纯视觉作品展示,将会更加凸显设计师的专业度。在进行项目背景说明的时候,如果可以搜集到一些负责产品的相关数据情况(可公开)将会更有说服力,这个将是作为商业设计最有价值的体现。

设计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感性的,你的思路展示将会辅助别人读懂你的想法。无论是真实的项目设计还是日常练习作品,都可以对其进行设计思路的描述。

10 重视封面封底的设计

不要忽略封面的重要性,就如同你在平台发布一个作品,封面是用户触碰你设计的第一印象,直接关系到是否会点击打开。封面的设计换成作品集依然重要,打开作品集的瞬间就给面试官一个更好的开始。作品包装完毕,添加封底设计给作品集画上句号,做事有头有尾,将会让面试官对你有更好的印象。

11 不要忽略这些细节

设计作品集需要注意的除了设计层面的以外,还有一些设计以外需要考虑成熟的地方,希望大家引以重视。

  • 作品集需要分两步走,不只是一套而已,你首先需要做出一套最全面的,然后改一个精简版,因为如果是有幸参与一些大平台的内推,附件往往是有大小限制的;
  • 精简版作品集也可以用于一些有大小限制的招聘平台作为附件添加;
  • 作品集需要命名规范,连你自己名字都没有写就显得有点粗心啦;
  • 如果是将作品集以邮件形式发送,邮件里面需要添加一些问候语和说明作品集请附件查收之类的信息,别是一片空白;
  • 发送作品集需要核对对方身份,不要把自己的心血到处乱撒;
  • 注意格式问题,你的源文件别人不一定打得开,比较常用的是 PDF 格式。

12 良好的习惯给你带来好运

设计作品集往往大部分设计师都是在需要找工作的时候才想起来,如果你能够养成不断迭代作品集的习惯,那么你将是走得比别人更快的设计师。你耗费几天或者一两周完成的作品集自然不能和耗费一年以上精心打磨的进行对比,你需要有产品思维去维护自己的作品集,不断更新迭代,最终才能更快地抓住机会。

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产出更多成套或者成体系的作品,这样你一年下来才不会出现找不出作品进行展示的情况。哪怕你坚持每天画一个图标 / 界面 / 插画等等,一个月下来也能产出一套作品。万事开头难,开启之后,坚持变得更难,希望你从今天开始能够走出第一步并不断坚持,那么你必将不会错过下一次的旺季。

 

作者:黑马青年(黎波),微信公众号:行行设设

本文由 @黑马青年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知乎上关注的一位学长,参加过RISD入学改卷,美国10大科技公司工作,对留学和求职设计作品集很有心得,于是请他个人辅导4个月,无中介水分。老师很认真负责,希望可以帮到其他梦想从事设计的朋友,也为自己攒攒人品^ ^同学们可以私我推荐或者+V:caojinlucky

    来自浙江 回复
    1. 那就一起进步吧!相互帮助哈!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