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Go 使用体验报告——是效率神器还是鸡肋摆设?
作为一款云端协作设计工具,MasterGo声称能够解决传统设计工具在团队协作中的诸多痛点。本文将通过实际使用体验,深入探讨 MasterGo 是否真的能够提升团队协作效率,还是只是一个花哨的摆设。
现在做设计越来越像玩多人联机游戏,团队协作效率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产品经理在耳边念经催需求,开发兄弟等待标注参数,运营妹子频繁要求修改文案。传统设计工具虽功能完备,但团队配合全靠微信传来传去,改个图标得发18个”最终版_V7_打死不改.sketch”。此时 MasterGo 这种云端协作工具横空出世,它号称能让全组人窝在同一个画布里改图,自动存版本还能锁死设计规范。今天咱们就打开包装盒,看看它是“真能打”还是“花架子”。
一、团队协作:告别文件传销模式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下“真香”时刻:
1. 五百人同屏的魔法
虽然听起来有些夸张,但用起来是真“上头”。产品插标注、设计调色、开发查参数,所有人的光标顶着 ID 在屏幕上舞动,宛如一群萤火虫在开会。最厉害的是,PSD、Sketch 文件可以直接拖入,图层结构保持得井然有序,即便是隐藏图层也得以完整保留,那些坚守传统工具的设计师们也感到不可思议。
2. 历史版本的自动归档功能
经历过改稿地狱的人都懂,所谓的“绝对不改版_V12”不过是自欺欺人。现在每次修改都会自动生成版本树,上周三下午改的文案都能一键回档。更为出色的是,能够对比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清楚地看到修改了哪些地方、谁进行了修改,无需再在微信群中进行“大家来找茬”的游戏。
3. 权限管理的严格性
管理员可以锁定品牌色值、圆角尺寸等“命根子”参数,而普通设计师只能修改文案等“边角料”。对外分享链接时,还能设置自毁时间,避免设计稿件在网络上无保护地传播。四级权限体系确保文件安全,即使在访客模式下也无法进行复制,安全感得到极大提升。
不过槽点也很实在:
- 图层多了照样卡成 PPT:当项目达到 5000 图层以上时,多人操作时光标飘得比老板画的饼还虚,必须拆分成小模块才能保证流畅性。
- 跨国协作要拼网速:由于国内服务器的限制,海外同事打开文件时需要很长时间,加载速度大打折扣。
- 防泄密全靠自觉:分享出去的设计稿件无法添加水印,一旦被截屏盗用,只能干瞪眼。
二、效率革命:从手工作坊到工业流水线
效率绝活盘点:
1.组件库治好了强迫症
将按钮、弹窗等这些高频使用的界面元素打包成全局组件,全团队随便薅羊毛。更改主题色彩就像调节空调温度一般,所有使用该色彩的界面元素将自动同步更新,再也不用半夜爬起来检查宣传物料有没有用错色值。
2. 开发不再是猜谜游戏
在设计稿中点击任一元素,CSS代码、间距像素、切图导出三件套直接生成。标注精确到 1 像素,开发人员再也不用依靠依赖想象工作,联调时间直接砍半。
3. 汉字排版的救星
专为汉字优化的排版引擎,确保标点符号不会出现在行首,段落间距和谐悦目。无需再像使用 Figma 时那样手动调整避头避尾规则,处理政府文件时,领导们也一致认为版面显得更专业。
4. 字体库全家桶
企业购买的付费字体可直接通过云端调用,彻底告别“字体丢失”的红色警告。进行品牌定制项目时,特殊字体可在线上直接应用,省去了逐一安装字体包的繁琐过程。
三、项目管理:从人肉监控到数字驾驶舱
智能化亮点:
1. 规范可视化神器
后台看板直接显示组件使用率,清晰可见哪些项目仍在使用旧版设计。设计规范的渗透率、资产复用率等数据自动生成报表,会议汇报时无需临时编造数据。
2. 新人速成秘籍
采用标准化模板构建页面框架,新手只需利用现有组件组合页面。将入职培训时间从三周缩短至三天,同时保持产品输出质量统一,人力总监看了直呼省钱。
3. 产品、研发、设计三位一体
将需求文档、设计稿、开发注标注整合至单一文件中,改一个按钮颜色无需在多个群组中@所有人。评审会直接在画布上进行,修改意见可实时标注,有种线上作战室的“爽”感。
不过“智障”时刻也不少:
- 数据洞察要开外挂:在原型测试阶段,用户行为分析需依赖第三方工具来检测点击数据。
- 文件管理如同垃圾分类:五十个项目文件堆积如山,需手动进行标签分类。笔者曾把给隔壁老王和楼下老李的方案混在一起,差点闹笑话。
四、未来可期的展望
1. AI监工在路上
MasterGo预计将具备自检功能,能够自动检测间距是否为 8 的倍数、颜色是否偏离标准。对像素眼设计师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福音,再也不用拿标尺工具一个个量到“眼瞎”。
2. 防泄密补丁
外链加水印功能在开发清单里,以后给客户看方案可以打满”机密”字样,即使发生截屏泄密事件,也能追踪并追究责任。
3. 插件生态的扩展
尽管目前 150 多种插件已足够使用,但与 Figma 的 2000 多种插件相比,仍略显寒酸。若能实现与主流办公软件的深度整合,预计将能吸引众多大厂用户。
五、哪些团队适合上车?
1.闭眼入的:
– 50 人以上的中大型团队(尤其数据敏感型的金融、政务客户)
– 天天跨部门扯皮的”敏捷”团队(需求变更比天气变得还快)
– 受够设计规范满天飞的中层(想搞中央集权式组件管理)
2.劝退的:
– 玩三维炫技的 C4D 大神(工具根本带不动复杂动画)
– 数据驱动的增长黑客(要自己外接分析平台)
– 全球撒网的跨国公司(海外加载速度能急出心脏病)
总结
MasterGo 类似于设计界的在线协作文档,把“微信群文件传销”“版本号世界大战”“设计规范流浪记”等问题,统一收编到系统管理。最大好处是砍掉八成废话会议,设计师不用当人肉纠错机,但包办全流程还差点火候——做不了炫酷动效、数据分析得自己接外挂。
尽管如此,考虑到国产工具已达到的水平以及性价比,中小团队用着确实划算。至少下次产品经理说”就改个字”的时候,不用再发新文件,直接@本人在线改就完事儿。要说缺点嘛,就跟自家装修似的,用着用着总会发现这里缺个插座那里少个挂钩,但比起在毛坯房里办公,好歹算是个精装房了。
作者:纪宁,伊飒尔界面设计公司设计总监
图文译编:倩华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用户体验大学堂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