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Web3,大厂是要被鄙视的

4 评论 4885 浏览 27 收藏 30 分钟
B端产品经理要负责对目标行业和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调研,了解客户的需求、痛点、期望和行为,找到产品的价值主张 🔗

假如Web3进入到大厂中,会出现什么样的场景?在如今的就业形势下,许多互联网人开始迈向Web3,本文以互联网人的视角,试图从效率、新旧、周期、去留以及寻找五个维度进行分析,探索Web3中的新世界。

01 效率

“你要效率来什么Web3啊?”

即使时隔半个月,我还是能清晰地回忆起那张咖啡桌上的鄙夷。那是9月的某个下午,坐在桌边的两个人,泾渭分明地如同来自两个世界。28岁的oneone,家住中关村,Web3爱好者;26岁的小七生活在Web2,是某互联网大厂的员工。

曾经立于职场鄙视链上游的大厂人,在此刻成为“受教者”。光鲜大厂生活落在他身上的烙印,也成为这场对话中被抨击的对象。

比如效率。在互联网野心勃勃想要把所有商业模式重做一遍的年代里,这曾经是它最有说服力的武器,但在Web3的世界里,效率变成了陈旧和落伍的象征。当大厂青年小七提到“谁来保证我的搜索效率”“不要效率,还有什么意义?”,oneone予以了最明确的回复:

“所有的事都一定要有意义吗?”

“我可太烦你们的‘意义’了。”

他一字一顿地咬出“意义”两个字,眉眼间全是不满。接下来的谈话内容围绕两个世界的差异展开,比如Web2世界里流行的个性化推送、996和裁员。作为局中人的小七认为裁员只是商业世界里的自然选择结果,当快速发展停滞了,剩余的劳动力就应该被投入到其他地方,这让oneone大为震惊继而不满。

“如果四个人有三个人失业了,你觉得他们是活该吗?”从Web3的视角里发出这样的质疑,再正常不过了。oneone对Web3最重要的标签“去中心化”是这样理解和介绍的:程序被分布式存储在世界各地的电脑中,个人信息成为真正的隐私而非互联网公司用来贩卖广告的工具。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不会再有那些App打着个性化幌子实则中心化推送而出的信息流。

谈论这些时,oneone保持着身体前倾,眼神中透着兴奋的精光,双手不时挥舞,偶尔出现短暂停顿时,他会用手捏一下放在桌上的塑料饮料瓶,那是他在组织接下来的语言。

这场新旧世界的对话,就连选择地点也颇具承上启下的意味。

这家取名 Meta Space的咖啡馆主打Web3主题,位于东升公寓1号楼底商。这里堪称古典互联网的“革命老区”。1996年,京城房企“老大哥”,首创集团的刘晓光因经营困难将其转手给了华远集团,楼面价每平米4000元,接盘者一度被怀疑脑子进水,二十年后,10万一平米的房价回答了一切质疑。

华远破土,新世界的序章奏响。项目前两期的名字叫东升公寓,到了第三期,小区门外立起了华清嘉园的牌子,与隔街的清华园遥相呼应,科技的朝气不言自明。只有工人们还习惯继续称它为东升公寓第三期。后来成为互联网新贵的创业者们鱼贯涌入,开启蜗居创业生涯:王兴住进了13号楼805、吴世春搬进了11号楼1706、宿华和程一笑两个人在7号楼305。

再后来,新贵成为巨头,他们得到了众人仰视,四处买下写字楼,雇佣数以万计的年轻人为自己的事业添砖加瓦。东升园也就真的成了“老区”——从这里出发,搭乘13号线,仅需几站便可以来到后厂村,网易、字节跳动、腾讯和新浪的高楼伫立于此,互联网中小厂更是俯拾皆是。

晚上9点后,当网约车司机默契地涌进后厂村,东升园已经一片静谧。当穿着格子衫的创业者离开,后来者多是看重中关村二小学区房的家庭,这里的灯光不再为创业梦想而亮,而属于那些埋头扎在书山题海里的海淀孩子和家长们。Meta Space 的出现,让东升园的白天变得有些特别。至少带来了更新鲜的信息。如果说这两年的互联网从业者从现实中学到了什么,那就是:总有人正年轻,并将在日后书写新的惊涛拍岸。

这样的信念,让越来越多的“小七”出现在了Meta Space以及主题丰富的Web3沙龙里。在北京,这些沙龙多在周末的下午举行,很显然,主办方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大厂人的时间安排需求。

但Web3世界对大厂人并非总是友好的。至少在这个下午,小七遭受到一次次的质疑。有些讨论原本是人畜无害的,比如二次元。在得知 oneone 是二次元爱好者时,小七几乎脱口问出“买手办吗?”不料对方马上火了,抬高声音反问道:“你这个问题很冒犯你知不知道,为什么要标签我?”

在Web2的世界里,打标签是互联网平台最常用来甄别用户、提高效率的方法。它也由此成为小七在这场谈话中被抨击的由头之一。回到这个话题和场景之中,oneone的确较为敏感了。如果不是要凸显新旧两个世界的差别,这场讨论似乎并没有十足的必要靠向“标签”的话题。

02 新旧

争论继续。

只是,在旁观者看来,两者气场的强弱之分已经足够明显。深度沉浸在大厂体系中的小七自嘲“螺丝钉”,忧虑自己有朝一日被替代,oneone 则侃侃而谈自己的理论,“自我标签是一种身份认同,而被他人打标签时,自己更像是被分类的物品”。

已经“财富自由”(至少旁人常用者四个字来调侃他)的oneone 很容易激愤。他在 Twitter 拥有一个叫做oneone.eth的账号,目前有2795个粉丝。在那片属于Web2时代的阵地上,他时常激愤如斗士,与人辩论时最常挂在嘴边的例子便是:凭什么在游戏中氪金买下的皮肤和英雄,只要游戏停服,一切就都归零。这在Web3不会发生,一旦产品上链,便永久存在不可删除,并会清晰界定购买者的使用权、所有权和商业权力。

这位坚定的Web信仰者,其实在熊市到来之后就开始亏钱。他自嘲,入行时是Web3,现在就剩Web0.3了。但他依旧高度认可Web3的价值。

在Web3这个新事物——多数人现在还无法准确描述它——面前,两位同样本科学传媒的年轻人,形成了几乎截然相反的结论,这与二人过去几年的经历有关:

28岁的oneone带着1000块钱独自来北京,送过快递,做过8个月的互联网运营,当过5年的链家房屋经纪人,最终带着10000块冲入币圈,赶着牛市,换来了100倍的回报,全情投入Web3。26岁的小七从实习到工作,都辗转在各家互联网大厂,换工作不过是过个马路的事儿。最近的一次,因为现司新项目成立,他实现了薪资翻倍。

感谢Web3,让大家重新坐在一起喝咖啡。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人投奔Web3。他们中的很多都活跃在小红书里,根据自述,或因项目解散而失业,或是厌倦了“内卷”的办公室生活。内容节奏也大体相似,如同使用了同一家培训学校的模版:通过转型故事树立人设、分享Web3碎片化知识、引流拉群。

线下的Web3聚会中往往也活跃着大量互联网人士。尽管已经沦为旧世界的角色,但在积极发掘新世界的路上,互联网人的热情是从来都不会输的,从公司到个人,皆是如此。oneone曾经在沙龙见过一场路演,一位从QQ音乐出来的创业者在兜售自己的NFT(非同质化代币),但对方连什么叫“授权协议”都不知道。如果放在Web2的世界里,这就相当于一位程序员出身的创业者出来做路演,却不懂什么叫“代码”。

类似的尴尬也发生在以腾讯幻核为代表的NFT项目上。因为没有上区块链,它被很多Web3创业者评价为“怪异的阉割品”,毫无流通价值,和发给员工的工牌没有两样。还有更多嘲讽指向那些努力拥抱新世界的Web2人士:P张图就敢发行NFT、拉个微信群就自称是DAO、发两个视频就摇身一变成了MCN,对真实的Web3一问三不知。

至于站在新世界门口的大厂人,更多时候他们都表现得谦逊有礼。

某位大厂主管从今年7月开始约某位Web3开发者吃饭,想请教关于Web3工具使用的知识。两个月后,二人终于吃上了打边炉。赴约路上,主管忙着在网约车上查询资料,见面的第一句寒暄是:我是小白,向您多学习,一边说一边微微鞠躬,表示感谢。席间,他也频繁掏出手机记录关键词。那顿饭,吃得比面试还紧张。那位主管至今还没有离职,汲取关于Web3的新知识,只是他用来对抗职业风险的一种方式。

新世界和新秩序的建立,总是以旧世界和旧秩序的分崩离析为基础。但在真正看到汪洋大海之前,没有人能确定自己手里的船票是真是假。

03 周期

Web3的世界里不缺新故事。

比如9月15日的以太坊合并。对于这一天,Web3从业者们已经等待了一年。当天,肤色各异的人们涌入 ETHGlobal 直播间,等待过程中,有人唱歌,有人跳舞,更多的人在聊天界面不断猜测着几点能完成合并。

最终完成合并的时间是14点47分。这标志着持续8年的挖矿(Pow)时代正式交棒到质押(Pos)时代。在合并前,以太坊的机制依靠矿工挖矿来维持,即程序被分布在不同的电脑中,每当程序需要运行时,用户便出钱雇人来完成分布式记账,被雇佣者被称作矿工。

现在看来,Pow机制成本高昂且低效,它的优点是足够去中心化——这大概也是圈外人士对Web3的最直接认知。但代价是,矿工很容易内卷,交易成本也日益高涨,2021年,每笔交易的费用一度攀升至23美元。转变为Pos模式后,挖矿彻底成为历史,成本和交易费用也会随之下跌,代价就是,原本分布式运行的程序需要定期链接,至少看起来不那么去中心化了。

不管Web3人士如何反感讨论“效率”,这终究是商业模式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从Pow到Pos的转变,其本质也是效率的提升,或者说,是去中心化的Web3向效率的让步。

据 Crypto.com 报告显示,2021 年全球加密资产人口增加了 178%,从1.06 亿上升到 2.95 亿,这与1997年互联网网民的数量几乎相同。以太坊合并也就成了众望所归,只有不断降低成本,才能让更多人有参与其中的意愿。

作为连锁反应,在以太坊合并后的第二天,英伟达专为挖矿而生产的显卡业务已经宣布停产。同一天,一款名为“羊了个羊”的小游戏风靡互联网,很多Web3从业者也开始转发一张PS的、由以太坊和比特币等元素组成的”羊了个羊”图片。某种程度上,他们或许也是有些羡慕这种热度的。毕竟,旧世界的底气来自现实,新世界的底气来自未来。在很多个瞬间里,还是现实中的成就更容易让人感到踏实。

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写下:“一个历史的行进,其中每一个相续的运动都是为解决前一运动中的矛盾而出现的。”但解决矛盾的过程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顺利的话,它会在螺旋式上升中完成迭代。

对于身处其中之人,命运及心态的动荡,也就成了宿命。2013年,日后出任波场 COO 的刘明还是圈内小白,最发愁的事儿是如何握着自己哲学的学位证,找到一份收入还不错的工作。他接触到了炒币。那也是币圈在中国发端的开始,一个将总部设立在塞舌尔的中国数字货币交易平台刚刚成立。赶着牛市进入,刘明的财富迎来了令人眩晕的、7*24小时翻倍的状态。

四年后,刘明已经在Web3的新世界里拥有了一定的资源。他借此加入了波场,一个由孙宇晨创立的区块链去中心化应用操作系统中。不过仅仅共事5周后,他就选择了离开,开启自己的Web3创业项目。

Web3给刘明带来了足够多的名气和财富,但他并不像oneone一般高调地要与旧世界划清界限。他尊重Web2里的权威人物和成功企业。在一场关于张朝阳的讨论中。他严肃纠正:人家还是有钱,且这么多年没把财富亏掉就是本事。大学时的刘明曾是张朝阳的迷恋者,身体力行过每天只睡4小时的生活,只不过一周后宣告失败。

作为亲历 Web2时代发展的“80后”,刘明的生活交杂着两个世界的痕迹:在个人财富最鼎盛的时候,出门打车会选择网约车中的拼车,吃饭先去团购网站找优惠券,但同时,他对团队管理粗放,同事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办公,实现了一定意义上的去中心化。

作为新世界里的老人,刘明完整经历过周期。周期在Web3世界里的潮起潮落,来得比其他更加跌宕和迅猛。以4年一个周期,Web3已经出现过两轮涨跌,刘明的经历也分成了三个鲜明的阶段:伴随财富上涨与缩水时的疯狂信仰和信仰破灭,如今又重拾信心,投入新的创业之中。当疯狂褪去,Web3在他眼里也变成了一门正常的生意。他解释自己多年一直在场的原因之时,会淡淡说道:

“干习惯了,在这里能赚到钱就继续做。”

相比之下,即便oneone调侃自己“就是一个破炒币的”,但他总是精神亢奋语气欢脱,会自然地加重“我”和“炒币”两个词,他正处在刘波口中的第一阶段。如果按照2017年入场时的1万本金计算,他已经实现了收入翻百倍。按照他原本的规划,30岁攒够100万,现在,他提前五年完成了这个目标。

外人很难判断的一件事情是,在oneone眼下的成功中,周期和运气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但这位年轻气盛的Web3信仰者也认可。大厂出身的高P开发者技术更强、能站在更高点看东西,他鄙视的只是那些套着大厂外壳、不懂还要四处忽悠的“螺丝钉”。

04 去留

不管人们对“信仰”的认知如何紧紧关联着“崇高”和“理解”这些词语,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先行者的传奇故事以及快速增长的财富,是最能点燃星星之火的火种。

在2022年夏天的尾巴上,火苗飘到了大理。一场出于防疫需求而临时取消的Web3活动,意外让这个圈子被更多人知晓。活动开始前一天,上万人已经抵达大理,还有更多人在路上。临时取消的消息传出,有人在机场发问:我是继续飞、改签还是掉头回家?

但这样的慌乱只持续了几个小时。第二天一早,一份石墨文档开始流传,众多从业者们在上边留下了自己的个人介绍和期望组织的活动,很快,紫色、绿色和蓝色,各种颜色绚丽的海报被不断丢了出来,主会场消失后,分会场被上万人陆续组织起来。

当地的警察充满警惕地盯着这些说着古怪语言的陌生人,无论是说中文还是说英文的人,他们的对话都让人费解。那段时间,各种极具去中心化气质的聚会在大理出现。你推门进入任何一家酒吧、民宿或咖啡店中,都可能遇上一场Web3的路演。比如,一家门前停着老旧三轮货车的酒吧,推开门后看到的,可能是一位安静坐着的碎花裙姑娘,一副游客大半,却在几分钟后起身上台,当起了电子音乐DJ,打完碟又回到人群中,跟人聊起了Web3项目。

这样的热闹让旅居大理7年的元真找到了兴趣。她在这里经营者一间茶室,但没把它挂在类似于大众点评的网站上。这个从1996年就开始写博客的中年女性厌倦了互联网的冰冷,直到此刻,她感觉到世界正在发生着某种剧烈的变化。

那些为了Web3而来的人,出没在大理街头。他们向往的财富故事上演在虚拟世界里,但线下交流的机会却被热烈追崇着。因为一切还没有标准答案。人们期待着那些在讨论中迸发的灵感和机遇。刘明也混迹在人群之中。他每天10点起床出门,凌晨2点回家,奔走于不同的聚会中。有时候在群里看到消息赶过去,路演的咖啡店已经站满人,挤不进去,他就站在咖啡店门口跟陌生人聊天。有一场聚会他站了足足4个小时。刘明团队目前创业的方向是域名。他也会在不同的聚会中寻找可能的合作方,建立联系,并趁机推销一波自己。

热烈的氛围点燃了不少从业者们改变世界的梦想,他们渴望让所有Web2的东西,在Web3重新生长一遍。

据行业媒体橙皮书观察,Web3的发展已经经历三个阶段,标志性事件分别是:2015年诞生了以太坊,2020年兴起了DeFi和NFT,现在则是 DAO的萌芽。

一种强调去中心化的组织,这是关于DAO的最基础介绍。与早期以太坊、DeFi和NFT具备的明显金融属性不同,DAO组织中的人文气质更加强烈。根据官方描述,在DAO中,共识、自治和激励被写尽了组织原则中,每一个成员都被看作是组织的Builder,并会根据贡献换取激励,且成员可以凭借兴趣同时加入不同的DAO。

这也意味着,Web3在向更多的行业伸出触角。类似的剧情曾经在Web2的世界中上演。为胸前工牌而骄傲的大厂年轻人瞧不起那些传统生意,满怀雄心壮志要颠覆一切。大厂们也喊出了野心勃勃的口号,“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用算法重构阅读”,关于那个黄金岁月的最具代表性的配乐,当然还少不了2015年贾跃亭在五棵松高歌的那一首,“吹啊吹啊,我的骄傲放纵”。

现在呢,歌声已不再,故人也尚未归来。无法出发抵达远方的年轻人,只能忙着露营、飞盘、骑行和逛公园,努力让自己和真实世界产生链接。后厂村的光环逐渐消褪,有人慕名前去发现,这里的街区枯燥无味,除了办公楼、马路和树,别无他物。而一座座互相孤立的办公园区,封闭如同富士康工厂。互联网所倡导与追求的开放,在这里无迹可寻。

05 寻找

活跃在新世界的人身上,总流淌着难能可贵的天真和坚持。当年的Web2是如此,现在的Web3 也是如此。

Prter是一家Dao的建设者,他刚刚入行三个月,正在努力让收入能支撑日常开销。这并不妨碍他成为Web3坚定的布道者。在外人将DAO和公司相提并论的时候,他会着急地摆手,“不一样,我们是去中心化的”。在大理,他拍下了聚会照片并发给朋友,配文:快来,还不晚。

去不同的城市寻找不同的资源,这几乎是Web3世界里的共识。资源丰富、热爱组局的北京擅长做项目,每个周末,中关村的咖啡店都有路演;商业发达、金融发达的上海擅长投研,张江的办公桌上摆放的分屏显示器,上边总爬满了各类数据;背靠阿里和网易,聚合大量程序员的杭州更偏好做务实工具,欧美金融城里盘踞着更多做工具的创业者。

大理被圈内部分人看作下一站。这座城市独特的自由包容氛围让不少Web3从业者决定留下来,建立专门的线下社区——在Web的世界里,这门生意被叫做“民宿”。“加密外卖”是其中一位参与者。他原本生活在西安,参加完集会后开始和朋友们一起看民宿。

8月底的一天,他看到了一间岛上的资产:房子环绕在湖中心,想要上岛得划船,周围被葱郁的绿色所包裹,俨然陶渊明笔下“乃不知有汉,何论魏晋”的世外桃源。这符合人们对大理的标签。大理酒馆里的很多酒瓶上都印着“大理福尼亚”几个字,那是在许多年前因为许巍搬到大理“放养孩子”而带火的概念。

并非一切如想象中美好。刘明对圈内表现出来的过分热情不看好。在大理,他曾看到一位因疫情赔本的民宿老板蹲在路边落泪。在他看来,如果仅凭热情就一头扎进Web3的世界,下场会比上一波大理的民宿老板更惨。

事实上,去中心化与效率的矛盾已经开始在Web3的世界里凸显。9月19日,知名去中心化组织的PandaDAO发布了“社区退款和解散提案”并得到了80%成员的投票支持,这意味着,曾募集到1900ETH的明星DAO将在成立一年内最终消散。

核心成员Panda在社交平台发文:太多时间在治理问题,太少时间在开发工作。

据行业媒体链捕手报道,PandaDAO 曾经希望把“国库”内的ETH换成稳定币,去挖Terra生态里的UST,这个提案原本已经通过社区投票,但最终被拥有多签投票权peopleDAO成员所否决,理由是核心团队未向社区披露UST和其它稳定币的风险,没有对应的风控管理提案。

事后看来,这个决定其实是正确的,如果提案落实,PandaDAO 的资金可能在Luna的暴跌中血本无归。不过当时,因为核心成员没有听取大众意见,社区内怨声一片。不过,在Web3从业者Neo看来,PandaDAO的解散并不意味着失败,它已经通过各种活动收入不菲。高回报与高风险并存,前一天还在畅谈愿景,后一天就宣布解散,不稳定,几乎是所有新行业的特质。

骗子和投机者也总是混迹其中。如今还有大量钓鱼链接充斥在Web3 的各处角落里。在Twitter或微信群中点击一个不知名链接,然后被盗走NFT或者ETH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连周杰伦都已经交过了学费。

即便如此,依然有源源不断的人涌进Web3。当旧世界的灯塔一座连着一座地熄灭,寻找新世界的船票也会越发紧俏。尽管前方充满了风险、挑战和无法预知的不确定性,走在寻找的路上,这种感觉,总比静静等待被黑暗吞噬要好。

在进入Web3前,Peter曾经是互联网大厂的运营。今年4月,他负责的项目解散,自己也随之失业。按照惯例,离职前他要休完还没用掉的年假,再回公司办手续。7天后,当他再次回到公司,熟悉的工位上已经有了新面孔,自己的物品则被随意堆在前台的角落里,其中包括一个价格不菲的手办,那是他特意从日本带回来的,现在它因为被粗暴搬迁而磕掉了一角。

他意识到,正如被丢弃的手办一样,无论是自己还是互联网,光环都已经不再。是时候去寻找新世界了。

作者: 未未,编辑:江岳;公众号:首席人物观(ID:sxrenwuguan)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g1F7gUFYG7hwbEVzWba4KA

本文由 @首席人物观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感谢分享

    来自广东 回复
  2. 正如被丢弃的手办一样,无论是自己还是互联网,光环都已经不再。是时候去寻找新世界了

    来自广东 回复
  3. 这篇文章还能审核通过?

    来自广东 回复
    1. 为啥这么问?我没看出来有啥问题呀

      回复
专题
32046人已学习10篇文章
社交产品是大坑?没get到这些知识点,可能你才是个大坑。
专题
17877人已学习13篇文章
用户等级体系是产品的底层基础之一,也是用户成长激励体系之一。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搭建用户等级体系。
专题
17581人已学习13篇文章
在精细化运营的过程中,为自己的产品搭建一套数据指标体系,对于促进产品和业务增长是至关重要的。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搭建数据指标体系。
专题
16541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物联网产品的设计思路。
专题
35499人已学习18篇文章
好的数据分析可以使我们的产品不断优化,而做好数据分析的第一步就是做好数据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