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模块的可行性分析

Ming
3 评论 7290 浏览 48 收藏 11 分钟
🔗 产品经理在不同的职业阶段,需要侧重不同的方面,从基础技能、业务深度、专业领域到战略规划和管理能力。

新冠状疫情举国关注,民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出门,带来用户线上的行为更加活跃,获取咨询,购买防护用品,在家工作学习等行为拉动全网使用时长大幅上涨。从疫情开始就一直影响着广大网民的生活习惯,甚至有些人因为疫情产生了许多新的生活习惯,其中相关社交或者跟社交有关系的软件一直让我迟迟关注。

今天想对社交属性和社交所能承担的价值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本人不是社交产品,所以有不对的地方也欢迎与我沟通。

社交的本质

最早之前,人们就过着群居的生活,大家一起找食物,生活,抵御野兽,之后是我们从小以来我们的父母,老师都会让我们跟其他人友好相处,多交个朋友多一条路。除了基于人身安全的考虑,更多是他们出于对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的潜意识表达,毕竟在社会历练多年,知道社会的复杂和人情的关系。

换个角度想,为什么一定要社交,不社交行不行,喜欢独处的人不在少数,那这些人就不活了吗,很显然不是。

从个体来说,每个人可以出于存在感、虚荣心、好奇心、敬仰爱慕、金钱利益,也可能出于情感交流、性需求,可以说,没有没有毫无目的的社交,更难听一点其实是更深层次的“交易”,但这种交易并不是冷血冷漠的,和商业交易并不同,这种更强调心理上的平衡;

从群体来说,把每个人看做是一个点,由他为中心展开,每认识一个人便往外扩大一部分,最后会形成一个关系网,人脉越广意味着关系网更大,与他人可能重叠的部分就越多,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

而社交产品就是将人们现实生活的社交更便捷化,解决信息不对称,连接人与人,提供了一个更方便、多元化的渠道,极大的提高社交效率。在下面部分我也将深刻的分析一下社交模块存在的价值及意义。

基本模块分析

产品的放弃成本理论:该理论是指用户在因为某种原因离开或者卸载产品时需要考虑因素的数量以及质量,只有在用户生命周期每个阶段建立情感链,并不断深入,提高用户放弃产品时的考虑因素,才能延缓产品的衰老。

作为一个社交模块,个人展示和聊天功能是必不可少的,聊天可以是一对一,可以是一对多,目的在于培养陌生用户的潜在关系立案,个人展示则是承载了一个用户在该平台的归属,在展示页面可以有用户的ID,用户的个签(性格),用户的作品(喜好),和用户所获得的成就(价值),这些属性可以充分的展示某用户想展示的信息。

我们说产品即服务,而我给社交产品下的这个定义其实揭示了一件事:社交产品的服务,大部分是由其他用户来提供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交产品是无法直接控制自己所提供的服务的,只能通过功能或运营去影响所有用户,间接地改善服务,从而提高每一个用户的体验。

价值分析

与纯社交产品相比,基于场景的社交有连接基础。如果产品的核心功能并不能在市场上跟其他的竞争者相比,那么可以尝试从曲线救国。人类从远古时期就是抱团生存,使得天性就有渴望与人连接的属性,而社交模块则可以满足人在网上与他人连接的需求。

但并不是所有产品都适合做社交模块,凡事都有两面性,命运中所馈赠的,已经在背后默默标好了价格,社交模块重运营,如果在过程中社交模块死气沉沉,全是一些毫无价值的内容,那么非但不会突破用户增长的瓶颈,还会瓦解掉产品积累的美誉度,造成核心用户的流失,从而加速产品的死亡。我们要考虑自己产品是否有社交的场景,这里列举几个比较适合做社交的场景,而且现在做的还不错的,例如陌陌的陌生人,微信的红包,支付宝的转账功能,这些功能都是基于产品自身的属性所拓展的功能,所以并不是所有产品都适合做社交。

总是会有身不由己的时刻,如果产品不太符合社交场景,而且还执意要做的话,一定要做简易版!做好了会增加粘性,做的不好也对于其核心功能没有影响,千万不要想着一步到位,一定要先验证。

目的

第一,创建高频场景,培养用户习惯,从而增加留存率和日活量。

第二,建立交互系统,满足基于产品的用户基础交流需求,从短期来看,可以满足用户的即时通讯和社交需求,从长期来看,是培养用户习惯,这个过程中,用户对平台的时间成本会变高,舍弃的成本也越来越高,从这个角度去留住用户。

第三,将人们现实生活的社交更便捷化,解决信息不对称,连接人与人,提供了一个更方便、多元化的渠道,极大的提高社交效率。

社交组成分析

社交3个重要因素:内容+互动+关系,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用户之间产生了一定内容,才会发生真正的互动,而一定频率的互动这会产生关系。而内容的于是就产生了良性的社交闭环。

(1)内容的价值,包括文字,视频,照片以及每一项的优化,这些产生的内容在社交网络传递的过程中牵动联系,引发互动。

内容的价值里,质和量很重要,“质”决定了社交产品的整体关系建立度和互动的深度、频度,增加粘性度,还对量起到促进作用(激励);“量”则能产生马太效应,形成良性的用户习惯(分享)。

这里有Ins,YouTube,抖音等模范,而如果“质”下降,社区都是无意义的水文,各种广告,除了无法引发关系链,用户流失,无疑是加速产品的死亡。而如果“量”下降,像最早期的知乎,大家都在担心没人发内容怎么办,团队努力去促进平台的量,去做活动,策划去保障。

互动及关系的价值在于每个人能去拓展自己的圈子并让一个个圈子变得活跃,从而带动社区气氛。而很多人都误会了社交,认为社交就是交朋友,但仔细想想,无论现实还是网络,交朋友都只是社交的一种,还不是最高频的需求,那拿什么去吸引用户? 因名利而起,为兴趣而留。

(2)社区形态一般会有两种:

  • 第一:中心化,主要运营头部流量,在前期可以快速起型,但如果太过于依赖头部流量,产品方需要花大量精力去运营这些头部大V,否则很容易一落千丈,越是中心化严重的产品,越容易出现矛盾,因为姿源有限且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 第二:去中心化,类似知乎,抖音形式,用户去关注自己喜欢的话题,而不是平台想让人们去感兴趣的话题,这样的形式在后期比中心化的模式抵抗力更强,但缺点在于平台是否能留住人群中的意见领袖。

群体始终会有新人加入,也会有老人离开,维持一个群体始终运转下去的就是意见领袖。如果意见领袖离开了,那么会导致群体迅速分离,大批成员离开。尤其是当社区、群体越来越壮大时,意见领袖离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写在最后

在设计这一部分时,根据不同产品会涉及到不同的社交对象,我们所应对的社交状态是不太一样的,那么如果想要进行有效的社交,不管目的是交朋友还是实现某种别的目的,怎样去实现?平台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用户为什么要来到这个平台?而要进行有效的社交,社交状态的塑造就非常重要,但是现在很多社交产品注重的是社交两字的本身,而不是社交的有效。

奉劝大家不要做无意义的事。

作者:万物复苏;公众号:产品经理的日常反思

本文由 @万物复苏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现在都是场景角色社交,自然人的社交层面只有基本交流工具

    来自广东 回复
  2. 唉,连续看了两个社交文章,都没有评论。能轻轻的说一句,我没看明白吗

    回复
    1. 比如说哪里?

      来自北京 回复
专题
11825人已学习12篇文章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在不断发展,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智慧城市设计指南。
专题
17905人已学习15篇文章
签到功能是培养用户习惯的好办法。本专题的文章提供了签到功能的设计指南。
专题
13489人已学习11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以To G领域为例,从产品经理的角度,分享TO G产品设计指南。
专题
69177人已学习25篇文章
作为产品经理的你,需要了解哪些内容,用正确的姿势去拥抱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变化?
专题
12675人已学习14篇文章
数字营销有着精准度高、成本较低、效果可量化等优点,很多企业都尝试了数字营销。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数字营销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