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技能提升两步走干货:邀你稳步晋升“产品大佬”(一)

2 评论 3031 浏览 11 收藏 15 分钟

产品经理在踏上征程后,要如何晋升“打怪”,成为“产品大佬”呢?这篇文章里,作者对“产品大佬”的必备能力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一起来看一下。

自从踏上产品这条路,我们无不希望能够持续提升,无论是通过不断地向大佬学习,还是研究大佬们总结的产品方法论等,对于晋升到产品大佬这件事就本身来讲,其实有些必备能力在我们跟大佬们接触的过程中也都能有所了解。要想成为大佬,最关键的就是我们该怎么获取或培养自己这些“大佬”能力。

当然,我也一直在提升的路上,希望这篇分享能够给大家带来收获,让我们一起晋升大佬(本文内容有点长,不得已分开2篇文章,大家可以先收藏,有时间可以再集中来看)。

第二部分产品大佬必备思维跳转链接:小白技能提升两步走干货:邀你稳步晋升“产品大佬”(二)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woshipm.com)

了解产品大佬必备能力

要想成为产品大佬,我们先要了解大佬们必备的能力,然后让自己对标大佬(要将“我”与“大佬”来个竞品分析),明确自己目前存在欠缺或有待提升的部分,有目标的稳步提升。无论是个人提升还是做产品,我们要想替代某些人、某些产品,那就得拿出自己的一些优势和亮点出来,来证实我们为什么可以取代某些人、取代某些产品。

我理解大佬们具备的能力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1. 市场调研

具备市场调研、行业洞察的能力,能够及时了解产品所在赛道行情、发展趋势,跟踪相关竞品动态,自身产品规划及发展等。通过市场调研,及时了解用户需求、市场规模、竞争对手情况以及未来市场潜力等信息,为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够提供重要依据。同时需要注意,产品不同发展阶段对于产品本身的关注点会有所不同。

B端产品:

  • 孵化期:①定义产品愿景和定位。明确产品的核心价值、目标市场和潜在客户,同时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为产品开发提供明确的方向。②建立最小可行性产品(MVP)。集中资源开发出满足核心需求的最小可行性产品,以便快速验证市场需求并收集用户反馈。务必明确产品的核心需求,并确保产品可以满足这些需求。
  • 成长期:①优化产品功能和用户体验。根据用户反馈和市场需求,不断完善和扩展产品功能,提升用户体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②建立销售和市场推广策略。通过有效的销售和市场推广策略,吸引更多的企业客户,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
  • 成熟期:①维护和稳定产品。在产品已经覆盖主要功能和业务场景的前提下,重点关注产品的稳定性和性能,确保客户满意度。拓展业务生态。与企业其他业务部门或相关行业合作,探索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拓宽产品的市场覆盖面。
  • 衰退期:①寻求转型升级机会。针对产品面临的挑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积极寻找转型或升级的机会,例如更新产品定位、开发新产品等。②优化客户服务和维护关系。继续保持客户服务质量,维护好现有客户关系,同时积极拓展新的潜在客户和市场。

C端产品:

  • 孵化期:①了解用户需求和痛点:通过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和痛点,为产品的设计和功能提供指导。②找准定位和切入点:明确产品的定位和目标用户群体,找到产品的独特卖点,打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 成长期:①优化用户体验:根据用户反馈和使用数据,不断优化产品的设计和用户体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②扩大用户基础: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扩大用户基础,包括社交媒体宣传、应用商店推广等。在用户增长的同时,需要不断打磨产品,并寻找适合自己产品的用户增长方式。
  • 成熟期:①保持用户粘性。通过不断更新内容和增加功能,保持用户的使用粘性,提高用户满意度。②提升用户活跃度。在成熟期,产品的用户规模已经相对稳定,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用户的活跃度,例如新增功能、提升用户体验等。③商业变现。同时需要考虑如何将用户转化为收入,实现商业变现。这可能需要对产品进行一些调整和优化。④探索新的增长点。针对产品的特点和用户需求,探索新的增长点,例如增加新功能、拓展业务范围等。
  • 衰退期:①挽回用户:通过优化产品功能和服务,提高用户体验,尽可能挽回流失的用户。②创新转型:针对产品的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和转型,寻找新的机会和创新点,并尝试孵化新产品。帮助我们保持公司的竞争力,并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2. 产品定位

具备产品定位能力,包括确定产品的目标用户、市场定位和竞争优势等。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分析市场需求和潜在用户,从而为产品制定合适的市场定位。明确市场定位后,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打造差异化产品,提升自身产品的竞争力。

  • 深入理解行业:需要对所服务的行业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包括但不限于行业发展现状、历史,所处的阶段,以及行业的技术、资源、硬件、软件发展水平等情况。
  • 明确目标市场及客户:需要明确产品市场和所要服务的客户是谁,针对目标市场和客户进行用户研究,了解市场、客户需求和痛点,以便进行产品设计方案的构思及提供解决方案。
  • 研究行业痛点:需要对目标市场及客户目前在行业内中存在的最大痛点进行研究,以便发现未被满足的需求。
  • 确定产品特点:根据目标市场、竞争对手和用户需求,确定产品独特的特点和卖点。例如,产品可能需要具备高效、易用、创新等特点。
  • 打造产品差异化:与竞争对手的产品相比,确定产品的差异化点和创新点,以便在市场上脱颖而出。例如,产品可能需要具备新的能力与技术、创新的设计、优质的服务等。

3. 需求分析

具备需求分析能力,包括了解用户需求、分析用户需求、将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设计等。深入了解用户,包括他们的痛点、需求和行为习惯等,以便为产品设计提供更加贴合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

  • 明确需求:通过前2步的市场调研、产品定位,再结合竞品分析(尤其是B端产品需要深入研究了解业务场景和业务流程),明确用户的需求和痛点。
  • 挖掘潜在需求:通过深入分析用户需求,挖掘用户潜在需求,例如用户未被满足的、隐含的、未来的需求等,这块可以为后续打造产品差异化提供亮点功能。
  • 确认需求优先级:这条非常重要,务必谨慎对待,如果梳理不好会影响产品的发展。梳理需求重要程度,确认需求优先级,做好需求管理与规划。可以结合参考前两节介绍的内容明确需求优先级。小白都能行的两步走干货:快速识别伪需求小白都能行的三步走干货:快速制定产品需求优先
  • 细化和验证需求:需求优先级确认完成并不代表立即启动需求文档撰写、需求研发等,一定要记得将筛选出的需求进一步细化,并与其他团队成员进行讨论验证,确保需求的可行性、完整性、准确性。(注意尤其是B端产品,偏底层产品更是如此,例如在需求筛选完成之后要预留专门的时间供底层专家进行需求的调研和确认,这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不然后续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很多问题,要提前预知并规避一些潜在的风险)
  • 撰写需求文档:将分析、筛选、细化和验证后的需求完成需求文档的撰写,便于团队成员了解和遵循。
  • 评审及修改需求文档:在编写完需求文档后需要进行评审,对不合适的地方及时修改并做好修订记录。

4. 产品设计

具备产品设计能力,包括业务模式设计、UE界面交互设计和功能设计等。可以通过利用各种设计方法和工具等,包括用户流程图、原型设计、UI设计等,为产品制定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设计方案。

5. 产品跟踪

具备产品跟踪能力,以便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及时了解研发进度及情况、解答技术人员的相关问题,并参与产品研发的整个生命周期。与各部门紧密合作,确保产品研发质量,保证产品按计划顺利执行。

  • 最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划重点,一定要培养团队成员养成及时反馈问题的习惯!工作中绝对能让你避免很多资源浪费。相反,如果不及时反馈问题,等到了里程碑或者关键节点才暴露出来问题,你就知道有多“要命”了。
  • 培养团体意识,责任意识。要让团队成员明白,当前产品是我们大家共同负责的产品,要渗透到让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点owner意识,有用户意识。当然这并不是说让每个人都成为产品经理,而是让他们能够适时的跳出研发思维,不是为了研发而研发,或者为了自己研发便捷,自己省事省力而在做研发。好的研发人员其实是能跳出研发思维,真正的为产品而考虑的,并且具备顶层设计的能力,进行模块化设计、注意单一职责原则,高内聚、低耦合、可扩展性、可重用性、可维护性等多方面因素。

6. 沟通协调

具备沟通协调能力,包括与不同部门、团队和用户之间的沟通协调。要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协作能力,以便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协调各方资源,确保产品的顺利开发和上线。

7. 产品管理

具备管理能力、领导力,包括沟通、监督、成本、风险、进度、人员、质量等方面的管理。通过制定详细的产品开发计划和管理流程,并协调各方面资源,确保产品的顺利开发和上线。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产品相关的管理知识,并有较强的领导力,能够领导团队并指导他们的工作。

8. 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具备很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够洞察市场需求,并提供有别于传统产品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挑战自己的想法和观念。

总结:当然除了这些能力和要求外,要知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要不断积累经验,通过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不断反复复盘总结,提高自己的能力。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建议大家可以尝试参与到多个项目中,并且担任不同的角色,从而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产品开发和管理的各个方面。

本文由 @茨小词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说的太好了!

    来自浙江 回复
    1. 🙏🏼🙏🏼🙏🏼

      来自北京 回复